首页>历届盛况>佳作展台

肖 敏:三峡,无法告别(第一届一等奖)

2018-11-05来源:“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唯一官方网站
分享新闻到:

6632311313350095190_副本.jpg

三峡,无法告别

□肖 敏(重庆五十三中)

“人们用亘古不变来形容山川河流,而现在,山川河流真的要变了。2003年6月1日,我们将目睹一个千万年来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这一天起,长江三峡大坝以西400公里以内,海拔175米以下的数千城镇将消失在水面下,数百万人口也随之迁移……”

作为一个稍有点所谓文化意识的中国人来说,只要看到这一座座鬼斧神工的峰岭,一个个有诗、有画、有酒的古城,一段段迤逶的历史,在长江最有性格的一段消失,心中该生出怎样的感慨和无奈。

然而可悲的是,当我们还在装腔作势地悲叹古城的消失时,古城里的人民却在忙着搬迁,忙着离开这一个个曾经忙碌与辉煌的古城。

其实,三峡之所以如此受世人关注,不仅仅在于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还在于罕见的大规模的政策性移民,以及它所引起的一系列的自然、社会问题。这也正是三峡面临的难题所在。或许作为局外人,我们永远也无法理解当地人对他们生活一辈子的青石板路,熟悉的江水波涛、船工号子以及迷蒙的春色的那份深挚的情怀。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既然是国家的政策,那么人们就应该极力配合以利于这项造福千秋的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然而极尽愚蠢的是,我们却忽略了古城人民对古城的特别依赖的感情。

所谓“自古多情伤离别”,在这个孤独的巴蜀文明的呼喊声中,走出了一个“吾独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迎来了吟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新世纪机器的轰鸣声中成为真正的绝唱。应该说,三峡人民始终割舍不下的是对一个文化溯源地或者是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惋惜与悼念。

在不久的将来,涪陵、丰都、万州、云阳、奉节、巫山、秭归等,将真正离我们远去。永远离去,而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新城。城市加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无非只有功利的城市效能,全新的砖瓦,茫然的人群,哪会有什么人文上的积淀?

当涪陵最后一个铁匠手艺失传的时候,当人们只能费尽周折的到水底瞻仰白鹤梁的尊容时,当丰都旧城淹没新城完工之时,当诗城奉节成为历史记忆时,我们就会被彻底地遗失在茫茫江水之中,以一个毫无背景、毫无深度、毫无文化依托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失去了依托的人们,只能以一种卑躬屈膝的仰慕者的身份去投入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此时,我们好比大江中一撮毫不起眼的浮萍,似乎永远到达不了理想的彼岸,没有方向,也根本找不到方向,取而代之的是跟随着潮流一起漂浮。这到底是人类的悲哀还是浮萍的悲哀?

记得著名作家冯骥才曾在北京为了一条很有文化底蕴的老街东奔西走,企图挽回老街被拆的厄运。然而,这只是徒劳,老街最终在爆破的轰鸣中凄凉地退出历史的舞台。事后,他不无惋惜地表示,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应该用历史、用文化作为自己的基本依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历史,那么它将是显得单薄而苍白的。

然而颇具戏剧意味的是,作家林希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拆是必要的,是迫在眉睫的事。他谈到这件事时打了个有趣的比方:人们内心深处的确有一种对古朴民风的美好向往,所以人们希望听到小三峡中那一声声未经任何修饰的船工号子,然而,若他是你父亲或祖父,你是希望尽早开发小三峡,还是让你父亲继续唱船工号子,让这种古朴的民风得以为继?其实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我们向往一种诗意的栖居,但我们自己却不能也不愿因为这种单纯的梦而过蛮荒时代的生活。

我们试图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但事实上问题似乎从来也没有得到较为满意的答案。三峡的三期搬迁还在继续,我们还得继续在修远兮的漫漫路上前进,但无奈也好,情愿也罢,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延长古城消失的时间,归根到底,古城还是会在预料中消失。或许正是这种矛盾的所在,才撬动了历史的车轮和社会的进步。当年,胡夫修建的金字塔、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慈禧修建的颐和园,不都为历史所容忍和接纳了吗?

贾平凹在《怀念狼》中说,“狼作为人类恐惧的象征,人却在世世代代的恐惧中生存繁衍了下来,猎人们以狼的减少首先感到更大的恐惧,而我们大多数人……却仅仅以为遇上了奇观而欢呼雀跃。”贾平凹在书中既为狼的消失感到惋惜,同时也为狼的存在感到无奈。但是,狼最终还是消失了,在人们情愿抑或不情愿的状态下消失了。

古城真的要消失了,一并带着它们的繁华与沧桑,而作为一个普通人真正能做的又是什么呢?无非是做作地以墨为弓,以笔为箭,唯唯诺诺,小声而温柔地抗议一番,但这些情愫最终将被大坝的滔滔江水所淹没……

(指导老师:王贵琴)

点评:《三峡,无法告别》表现出作者关注社会人生的深情,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发展眼光。作者一方面为历史文化不可避免的流失而惋惜,一方面又肯定了时代前进不可阻挡的步伐。这就使文章实现了人文情怀与哲理思辨的结合。本文获第一届一等奖。


更多阅读
  • 夏瑀:不能被看见的人(第二十届叶圣..

    2023-12-22

    许乐站在楼梯口再次伸出手,想要拍拍路过同学的肩膀:“同学,请问——”她的手穿过了他的肩膀,那个同学却是毫无感.. 查看详情
  • 琼瑶(第二十届叶圣陶杯省赛获奖佳..

    2023-12-22

    琼瑶,表美玉,喻白雪,亦喻诗文。 琼瑶,上声连读,读起来好听。仿若指尖凝脂的柔肤,仿若穹下大漠的驼铃。 琼瑶,如罗.. 查看详情
  • 张成长:牵丝戏(第二十届叶圣陶杯省..

    2023-12-22

    我十八岁生日的愿望是摆脱老皮的控制。 老皮既是我的师,也是我的父。 但我从来不喊他师父,我和所有人一样,喊.. 查看详情
  • 韩熙瑶: 平淡之美(第十九届叶圣陶..

    2023-12-22

    世间的美千姿百态,不同的人对于美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我则钟爱于平淡的美。我有一个尚幼的妹妹。 小时候的..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