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获奖佳作

黄伽妮:美的辩证性(第十九届叶圣陶杯决赛获奖一等奖)

2022-11-03来源:“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唯一官方网站
分享新闻到:


美的辩证性

黄伽妮(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东校高二)

一盏醇酒,一席草席,谈笑间清歌破夜,引得子野沉醉其中,以至相赞相和。谢公闻此佳话,捋胡笑叹,美言“深情”——国人的印象里,此番情景比之独影清歌,无疑更具生气之美。此中缘由,往俗里说是国人对“人气儿”的向来偏爱;严肃来说,则应归结于观众的存在与否。

歌者,需相和者;画者,需识品者;戏者,需共情者。艺术创作需要观众;同样地,任何行为主体,也依赖行为对象而存在。而人之一生,作为行为主体,自然也是需要观众的。这首先是出于人生于社会,因而必定受到社会审视的既定事实;此外,也出于人对于关注的本能需要,“被看见”的渴望,从原始社会的聚落而居起,植根于众人的集体记忆中。

舞台常迎欢呼。毫无疑问,桓子野在这聚光灯下闪闪发光。他作为矫勇善战的右将军,却仍存对于艺术的敏感触 角,可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兼具文艺之细腻与杀伐之决断的人物向来稀缺——婉约与豪放兼长的宋朝名士苏轼,文武并举的高丽大将崔莹......他们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作为行为主体,他们对于不同的行为对象:或战场,或文艺,均具有出色的感知力。他们展现了人性的的丰满,表现了人不但可以专精于一,更可以博采众长。

桓子野是幸运的,家世也好,天赋也罢,正因是卓越于众人的存在,才使如谢公等众人在他们的身上看到常人所 难具的生命的多样可能,由此而生生命的包容之大美——美感由稀缺而生发。

然而,正如史铁生所言,“丑女造就了美人,愚莽衬托了智慧,众生度化了佛祖”。桓子野无疑是美的,但这美感背后,却由广大的庸众所衬得。庸人看似是不幸的:因困窘的现实或深根的惰性而挣扎于生计,也不再拥有向更高层需求进发的欲望。毕竟,有多少人能像《棋王》中的王一生那样,在有限的条件下极力收缩自己的物质欲 望,以在醉心的棋艺中发配最多的精力以追求之?庸人或未曾达到精神追求的境界,或在精神境地仅浅尝辄止。如此面对桓子野广大的精神境界与感知力之时,如何不被人性中对精神美感的远古召唤所应召?

这是世界的参差,这参差从始至终存在于人类的历史上,从残疾伤病,到性别差异,到财产数量,从未停歇。这未必是众人的错误,因为世界向来的参差使得人上来拥有之物已具天壤之别。而在这样的参差下,美感被衬托 沉默的大多数,是为美感的陪衬。

人之生发于一树花,而后或落于茵席,或堕于污渠,不可同日而语。花是早已存在的众人,花之终落是众人一致 的归途,而下场迥异如斯。如此看来,无论行为如何,其所获得的评价似乎已为当下的世界所限定;行为对象,即以众人为代表的社会基础,似乎已然决定行为主体的美丑。

然而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面对众人,社会等行为对象,只能顺服地接受美丑的审判,再无改变的余地了吗?

回顾责难的来源---众人。众人对于责难他人的需求多为变向满足自我的认可,这至多算人性的偏听,而非人性之恶。然而众人又何尝不为这偏听所……在作为行为对象框定他人的种种行为之后吗,也被框定,因此,行为主体找回主动

以子野之例续,前文所探讨谢公对子野的赞赏是行为主体对于行为对象的美丑评判。而今需讨论,歌者“清歌”以 鸣,子野“奈何”之唤,与谢公“深情”而叹,这三者作为行为主体本身,在剥离作为行为对象的相互意义后的美感仍需被认识。

人既构成行为对象,却也是行为主体。由此,行为对象虽框定着行为主体,但作为行为主体的我们仍可寻回作为主体的主权,而非在日日作为对象的角色扮演中迷失了自我。人的一生在被观看中行进,作为行为对象而被评判 美丑的社会现状永远存在,但我们同时也是行为主体——在社会的喧嚣中听见内心的响动,认识到行进中不忘自观——我们将目光放向周围之时,勿忘放眼面前,好好端详自己一生所推的巨石。只要这巨石一日不落,我们就一日日精心地观察其,不懈地推动其,这何尝不是属于每个行为主体的美感。

怆莽历史的薄薄切片中,固定下动人的剪影。谢公感叹于子野的艺术感知力而叹“深情”,尽为人之本性,然而感 叹之所以生发的本身就足引思考:时空在这浅浅剪影中摇曳至长,永恒在须臾中缓缓展开--这动人美好的,背后可藏着怎样经世累月的诚心正意以抵当;背后可藏着怎样的庸俗平凡的以衬托;背后可有着怎样的自持自守以成 就?而这动人美好看似的稀有与不可动摇,背后又实有何种美感,得为众人拥有?

                                       指导老师:吉莉

 

【点评】

本文先以材料入题,认为“谢公赞子野”,归结于观众的存在;接着分析到,桓子野的美,是由广大的庸众所衬而得的;然后作者从另一角度继续分析感叹: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要找回主动权,不要顺服地接受美丑的审判,不要在日日作为对象的角色扮演中迷失了自我。这就是作者的“美的辩证性”。作者丰富的积累,独到的感悟,开阔的眼界,深刻的语言,是最大的亮点,值得称道。本文获得总决赛一等奖。(张永雪 高中语文教师)


更多阅读
  • 邵佳宁:窗上繁花(第21届叶圣陶杯省..

    2024-04-26

    我的眼前飘来一片红色的云。 云锯齿状的边缘轻轻挠过我的手掌心。我揪住它不让它溜走,转头却看见不远处几只.. 查看详情
  • 商诚飞:相遇在春野(第21届叶圣陶杯..

    2024-04-08

    又是严冬,天空泛起一丝绯色,寂静的阳光悄无声息地透过薄雾,铺染了整座苏州城,没起大风,也未落霜雪。可无形流动的.. 查看详情
  • 陈彦羽:《在水一方》(第21届叶圣陶..

    2024-03-25

    “这个作品应该是协奏曲,四分之二拍,节奏还挺快。a小调,小提琴主奏,有大提琴,中提琴,贝斯的和声。有点耳熟,像是莫.. 查看详情
  • 林伊莎:我所不能抵达的世界(二十届..

    2023-12-26

    文学有太多的表达形式了,我把它称作真挚的诈骗,狡猾的微醺,赤裸的暖昧,不清和斑斓的精神勾引。..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