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视野
-
03-262019
海子离世30年作品仍流传:今天,你因何读诗?
诗歌给了人们抒发感情的渠道,也给了人们观察世界、认识生活的角度。海子便在诗中表达过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在今天仍然能够引起共鸣。
-
03-262019
余秋雨:最好让写作处于一种“半业余状态”
“诗和远方”,触动了很多70后、80后的心灵,成为网络著名鸡汤文。说到“诗和远方”,80、90后一定记得学生时代语文课本里的那篇《道士塔》,正是选自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
-
03-052019
《茶馆》,每一次舞台亮相都成为文化热点
《茶馆》的每一次舞台亮相都成为文化热点。人们不禁要问,《茶馆》为什么这么火?它又给了我们哪些艺术启示?
-
02-262019
科幻“大神”刘慈欣会读什么书?这份书单请收下
在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中,既有丰富的技术细节,又蕴含着深切的现实观照与人文情怀。与此相应,刘慈欣的思想既具有惊世骇俗的前卫性,同时他本人又是一个深具浪漫气质的古典主义者
-
02-262019
对话诗词大会冠军陈更:我不是学霸,我只是不休息
不久前,站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以下简称“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北大工科女博士陈更在获得总冠军后,哽咽着说出了上面的话。
-
12-062018
徐则臣长篇新作《北上》|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的秘史
运河不只是条路,可以上下千百公里地跑;它还是个指南针,指示出世界的方向。它是你认识世界的排头兵,它代表你、代替你去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上。它甚至就意味着你的一辈子。 《北上》是著名作家徐则臣潜心四年创作完成的长篇新作。本书阔大开展,气韵沉雄,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
02-262019
优秀古典诗词,诵读一遍是不够的
周圣伟副教授在“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系列讲座的演讲
-
02-062018
张丽军:《王城如海》切入生命咽喉的剃须刀
《王城如海》呈现了一种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一个人对自我内心之恶的不容忍,希望获得“清洗”、得到救赎的愿望。这种救赎是每一个人的,就像一把切入生命咽喉的“剃须刀”一样,让我们疼痛不已,不断审视和拷问自我生命的灵魂。
-
02-062018
罗振亚:非诗伪诗垃圾诗,别再折腾了 ——谈21世纪诗歌形象重构的障碍
归根结底,影响新世纪诗歌形象重构的核心是写作本身问题严重。有些诗人或者在艺术上走纯粹的语言、技术的形式路线,大搞能指滑动、零度写作、文本平面化的激进实验,把诗坛变成了各式各样的竞技实验场,使许多诗歌迷踪为一种丧失中心、不关乎生命的文本游戏与后现代拼贴,绝少和现实人生发生联系,使写作真正成了“纸上文本”。
-
09-282021
徐则臣:国庆照
徐则臣 小时候在乡村,生活粗疏,凡事大而化之,一年里大大小小的节日基本都无感,只盯着三个节,因为有好吃的。春节不必说,可以从除夕一直吃到十五,那是一年里吃肉最畅快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