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届盛况>全国十佳小作家

全国十佳小作家:张梓蘅

2024-08-14来源:“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唯一官方网站
分享新闻到:


21届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张梓蘅

 

 

个人简介

 

笔名蘅若,校鲁迅文学社社长、浙江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在《中国作家》《中国校园文学》《少年文艺》《中学生》《浙江散文》《中国青年作家报》等期刊发表作品30余篇,部分作品入选《中国年度散文诗》《浙江散文精选》《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等。曾获第23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B组一等奖、第26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A组一等奖、第六届“燕园杯”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特等奖、第一届“诗与路”浙江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浙江省“少年文学新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百佳文学新苗”等。已正式出版个人作品集《无夏之年》(文汇出版社2023年)、《追逐光与影的少年》(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0年)、《舞勺之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19年)。

 

获奖理由

梓蘅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擅长用纯净而清澈的双眼观察社会、人生。她的文字显露出超越年龄的冷静与成熟,同时也保有少年独有的明朗和天真。在她的文字里可以读到希望,这样的希望没有凌厉的锋芒,只给人以踏实且庄严的力量。

 

佳作展台

 

敦睦窑 


秋日里气候转了凉,最是品茗的好时节。彼时午后,我们一家人便都围坐在茶桌边上,眼睛跟着母亲手里的动作游弋,淡色的茶汁也在杯盏之间流转,其热雾仿佛是母亲那双优雅纤巧的手凭空勾勒而出,其香气更是实实地落入了我们鼻腔;考究的茶具在阳光下倒映出的清澈光影,满桌琳琅,是一套釉中彩的白瓷茶器。一壶一公道,四只品茗杯。壶身与公道杯上的荷相映成趣,品茗杯设色淡雅,一两枝苇叶自底而生,三两朵梅瓣似随风坠入,几片菩提不经意地分散在杯沿,都是点到即止,欲语还休。其中的壶又俨然是主角,从容而瞩目地立在一众杯具之间,怀纳一捧清雅的乌龙叶,白得通透。壶壁更有一朵荷花携荷叶攀上,似乎随着茗香的秋风轻轻在眼帘浮动,随倾倒的动作露出的壶底可见三个湛蓝的手写字:敦睦窑。

这情景毫不遥远,甚至茶香犹在鼻间缭绕,可接下来的瞬间,疾如秋风扫落叶更迭了画面,另一种声音更加清脆刺耳、哐当跌落在地,那是瓷器破碎的遗响。我们余悸存心,愣愣地与它对视了半晌才回过神,那是雪白的一顶茶壶盖,失手间被扫落在地,薄瓷坯当即碎成了纷繁的大雪,无瑕的瓷壶也就此失去了相配的壶盖,显得落寞而憔悴。

这把漂亮的壶是母亲多年前从台湾带回来的。

所谓敦睦窑,便是取自林敦睦先生之名。他与夫人邵老师共在台北经营一座小茶室,这釉中彩与白瓷的融合、使白瓷拥有了色彩之灵动的点睛笔便是他的独创。那年在台北,林先生便是用那双制瓷的敦厚手掌端起只手绘的白瓷茶壶来。那壶面生着一株荷花与荷叶,留白的部分很恰当地缀着两三片荷花的瓣。随风飘扬,翩翩地卷起茶的芳香。蜜黄的茶汤,淡淡地从壶中流进公道杯,再流进每个人的品茗杯。冻顶乌龙的独特香气,恰好缭绕在众人身间。每一滴茶水、每一笔描绘都刚刚好,偌大的空间里只余邵老师悠悠的古琴之音飘浮。在这默默无语的沉寂间,徘徊的却是种无声胜有声的崇敬,只纷纷捧起这珍贵的一口茶缓缓饮下。温热淌过舌尖,一丝沁香的淡苦之后,是慢慢回味的甘醇。于幼时的我或许太难理解,现在却也能朦朦胧胧地恍然。这便是岁月的况味了。

在还没有敦睦窑以前,林先生专习的是工艺美术,而邵老师一心国乐,浸泡在传统文化的深蕴里。后来有了目标,林先生便四方游历以博识瓷艺,邵老师箱中巡演的乐器也变为了仔细包起的瓷具,在各地茶馆茶行展示介绍。再后来,便是林先生负责设计监工成器,邵老师试用品察、反复修酌以将茶韵融于其中,终成款款内外兼具、精致高雅的茶器。

那些青涩的尝试说来到底也有了年头,而茶器在二人的心中由兴趣到事业,最终已成为信念。此间韵味深深地嵌入了这茶室之中,无论茶前焚香挂画之举抑或屋中央那枝伸展了全厅的枯树,听来都是有声的,闻来都是有韵的。正如邵老师所言,茶器本身只是太小的一部分;由器而茶,才是这些年来二人切身的体悟。不论是相随于他们一生的那份过往,还是曾经给予我们震撼的一隅,是中华传统的茶文化在沟通着每个人的心神,将海峡两岸乃至世界都连在一起。

此时亦然,碎了的瓷也并不能损毁这份精神上的牵挂,每瓣碎瓷都仍然承载着同样厚重的气韵。出于相同的原因母亲不愿就此与这套茶器告别,即便已是经年,也抱着一份期待点进了微信列表中当年邵老师的聊天框,在空白且积尘的界面上向海峡对岸发出了消息,希望能够再购得一只相配的茶壶盖。

她的头像一如故往,还是一只精巧的品茗杯,只是印象太浅,不敢确信是不是之前就挂着的那一枚。可直到点入了她的朋友圈,我才看见了其中变故,那段文字明明白白写的是:“敦睦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两年了”……

那段文字之后,是一份纪念展的海报:

 

“他/东拾西玩  终于在茶器上停留

/东雕西捏  最后才想到

用自己的名字题款:敦睦窑

窑还热着

椅却凉了

杯杯盏盏全铭刻着:

敦睦先生/人间一游”

 

窑还热着,椅却凉了。这种寂寥的感伤,透过一汤已浸润了很久的茶汁,像是苦进了我心里。邵老师却没有被这醇厚的苦涩击倒,而是继续守着这座温热的窑。这其间的辛酸明明是那么难以消解,最终外现的也只是一句被洗涤清淡了的陈述,下文就是对新茶展的介绍了。敦睦窑,离了敦睦先生却仍在被秉持被坚守,每道绝伦的孤品茶器都被赋予了细细的解读,更不用说是谁的手笔。茶室迁了新址,装修布置却是一成也没有变,就连那枝拙大脆弱的枯树也运了来。两个人的坚守削去一半,信念之坚定却毫不消减,在漫漫的时光中柔韧地前行。如茶室其名“拾岁小玩”,是要将“耽于悠漫的岁月重新拾起”,是要去“细细品味,从古器到雪白新瓷,伴着茗香,细尝有温度、有气味、含苦带甘的人生”。

一种甚于方才的忧伤当即临了我的心,在那漂亮如故的茶器下,藏的却是一段多沉重的坚守啊。

再向下,是一张邵老师的近照。画面上,她的发白了些许,却仍似当年那般轻拨着古琴韧劲的弦,柔和而平静,却又有着不可摧的气势。慈和的笑容仍然是她的笑容,但在照片这静止的一瞬中,她那坚实的情态又如同在坦然地许诺一件事:她是不会变的。

本来的忐忑在这个瞬间被彻底放下了。那只是一张静止的照片,却让我们的心无比镇定。一种文化的雄浑之力轻而易举便越过了破碎的实器,不用言语,甚至不必声色,便将我们按回了多年前那张台北的茶桌,如捧一杯清暖的冻顶,徜徉在茗香里。果不其然,很快我们就收到了邵老师的回复。她说,小小一个茶盖,刚好有,送给你当礼物。

她说,谢谢我们爱用敦睦窑。

 

决赛作品

 

苏东坡洗澡


 

簌簌绿叶在风中颔首,天色阴沉,并不寒冷。在乌檐白墙的江南建筑一侧,有座石的人像,并不随风而动,衣袂却似在飘。他淡然俯瞰,然而又于了喧攘的人群,似乎看着不远处台阶上,坐得亦如一座石正在仰视他的李教授。

这是一件由中国美院的教授创作的雕塑作品,伫立在寸土寸金的西子湖畔。一人立于群石之上,脚下层层崎岖的怪石堆亦如某段曲折的命运。

李教授眨了眨眼,他将目光转向一旁的古雅建筑,两层高的小楼挂着一块牌匾,龙飞凤舞:苏东坡纪念馆,立在他眼前的人像正是苏轼。

少顷,一个着橙装的保洁阿姨提着一条长长的水管从人群中走来。她接上水龙头,开始清洗这座威风的雕像。她冲得很仔细,衣角,帽檐……不遗余力地洗除雕像上的任何一颗灰尘。

而李教授并不知道苏东坡是谁。其实,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大概不久之前,他失忆了,一个陌生的里迷路、落荒而逃,最后停在了这里。

每天,这位清洁工都会来到这里,用水管给“苏东坡”洗澡,而他一直坐在这里看着这一幕。水光流淌过骄的肩,橙色的身影忙前忙后,他总觉得这是很奇怪的一幕,又不明所以。

两天过去,李教授开始感到肩膀发痛。他发现自己带着一只皮制的公文包。打开,只有一份密密麻麻的草表。“重大研究项目申请表一”——他从表头捕捉到这样的字样。

在失忆之前,李教授为这张表连轴转了整整十五天。步入中年的他终于感到趋于极度的精神疲乏,于是停止了工作,出门散心。无数次繁杂的修改消耗着他的心力,他向朋友们倾诉,决定放缓表格的进度,朋友们都很诧异。

李教授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他的行为与目标都可用袁昶的一句话来形容:“尽力猛扑而朗朗仓仓。”他不知自己是否能触及朗朗仓仓的境界,但确始终拼尽全力,无论科研还是教学,他都用心之至。

年龄的增长终究让他举步愈艰。作为一位法学教授,日新月异的法律条文首先成为跟上时代的路障学术研究所涉及的软件操作也令他颇感疑惑疲劳更是最为致命的掣肘。

很快,他的消息还收到了英国挚友的回复。朋友鼓励了他的决定,说了这样的话:You are no longer a spring chicken. 授特地搜索一番:意思“你不再是正值韶华的年轻人”。他失,难以抉择成熟是一件好事或噩耗。

言尽于此,李教授的生活一度浸于封闭的挣扎中,直至他失忆之后。准确而言,是发生海马体故障之后。

因为坐得实在太久,清洁工从给他分点吃的,升级到给他披了一条夜里御寒的绒毯。而李教授依然呆坐,不发一言,拒绝着任何形式的交流。

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视野。除却颇具艺术感的东坡雕像,这里还是苏堤南端映波桥旁,有西湖一隅,游船漂荡。

李教授想起了一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时,春光正在湖畔苏醒。星点花枝在如墨的青叶丛间绽然,雀成鸣,碧波荡漾。李教授爱上了这片风光。在南山路的西湖畔久立,这样的场景熟悉,但是很遥远。自己有多久没有做过这样的事了?

手中的草表不知何时消失了,偶尔,李教授也想起了自己是谁。但他看着眼前的风光,想起那些学术之路上的彷徨与痛苦,却没能像苏轼那样的笑对,他重新忘却了一切。

第五天清晨,清洁工来到他面前的时候,手里并不只有馒头。她向李教授展示一张传单:“这个是你吗?”

师范大学李老师,寻人启示。

在他失的这五天里,师大法学院倾院而出,焦急地寻找着他。老师们郑重分组安排任务,展开网式搜寻、全城派发传单、运用学校官方账号在各大网络平台发布求助信息。曾经他是仅有学术圈中的人懂得量并之尊重的资深教授,如今却以不寻常的方式走入千家万户。

“教授也会阿尔兹海症?”一系科普成为热门话题。他忽然遭遇了千万双眼睛的察看与注目,开始有更多的人关注到他的成果,虔诚地敬重他,加入志愿搜寻的队伍。

而他想起了一个人,在洗澡的苏东坡。杭州人千年不疲地敬重他,却也不得不以略“粗糙”方式招待他。当邃的像艺术融入了生活,圣者的造像被清洁工的水管祛魅,苏轼依然在人群中笑隐。而当李教授终于因特殊的原因从这条他每天往返于家校都要经过的南山路上足,在五日的沌迷茫之,宽厚而磅礴的自然之力穿了苏东坡的造像,穿过纪念馆中每一件作品,书法、绘画、诗词,悠荡清朗的西湖自身。

李教授碎片一般的嘈杂脑海中,就贯彻了意料之外的力量。他的生活与艺术无关,他的忙将艺术拒于门外。但慈怀广大的艺术并未停止宇间的逡巡,在每一个可能的时刻,当李教疲惫到忘却了一切,是艺术吸引了他。于生活匿于人群,并不高贵的艺术,出自他最悉的街区。

他听到清洁工送到耳边的电话。二十分钟不到,众师生络绎地前来护送他去医院,迫切而喜悦地向他问好,很小心。李教授不认识他们,但逐一报以微笑。他忘却了自我,忘却了痛苦与悲伤他知道从头再来将艰难得无可想象。但他想到最初清洁工逐字地向他介绍苏东坡,那个国人所共通的语言符号,杭州的通和知州,用无可抵抗的韧劲传递着长久的精神。

唯有艺术拥有这样的力量。

一年后,李教授的一位学生举办婚礼。曾经,他说一定要让自己的导师当证婚人,但他未能如愿,因为李教授仍在院中接受治疗,行动不便。

于是,婚前这位学生特地前往医院拍摄了一段视频,在婚礼上放映。他没有做过多的解释,但视频亮起时,全场还是都安静了下来。

病榻边物品略显凌乱,却放置着许多厚厚的法学文献,大本红皮的统编教材。李教授宽大的病服着在瘦削的肩上,背对头站在阳台上,似对来客无知无觉。他分毫不动,而风起时衣袂飘飘。老师持镜头的学生小心翼翼地呼唤,李教授闻声缓缓转过了身,对着镜头微笑。

而人们看到阳台之外的世界,隐有西一隅大美的风光,时值梅雨季前,天空阴云密布,至尽头方有天光透过,李教授方才望向的地方,乌云散,朗朗仓仓。

(指导教师:徐胜)

 

 

 

 

 

 


更多阅读
  • 全国十佳小作家:邵暄迪..

    2024-08-14

    查看详情
  • 全国十佳小作家:刘峥岩..

    2023-08-15

    查看详情
  • 第十九届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

    2022-09-22

    金载阳同学身上有着比较典型的“文学青年”的特质:涉猎宽泛,善于思考,总是能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哲理和诗意.. 查看详情
  • 第十九届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

    2022-09-20

    赵婕妤的作品,体现了她对生活独到的关注、对写作富有个性的追求。她把目光投向了同龄人笔下不多见的社会群体..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