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届盛况>大赛盛况

王岱:有真阅读才可能有真写作

2018-12-06来源:“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唯一官方网站
分享新闻到:

山东省实验中学  王岱

 

几年前张悦然回母校和学生座谈,学生问了许多问题,其中一个是:你这样写作,高考能得高分吗?这的确是一个备受学生、家长、教师关心的问题。我忘记了悦然是怎样回答的了。

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新概念作文和高考水火不相容。其实我们看一下考试大纲还是新课标就会知道,似乎两者并非不能和谐地统一。《全国考试大纲》在基础等级中有这样的要求:感情真挚。发展等级“有创新”这一点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新课标》也强调“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表达真情实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这都在某种程度上和“新概念”所提倡的“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不谋而合。在写作要求上“新概念”所提倡的与国家语文教育纲领性文件并不存在天壤之别。那为什么人们还会担心写好“新概念”,可能在高考中得不了高分呢?原因大概是,应试教育扭曲了写作教学,扭曲了语文教育。

当前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的最大问题,我看有两点:一是幼稚化;二是模式化。 

作文幼稚化的一个原因是阅读的缺乏。一是量,二是质。没有足够的量难以有质的飞跃。当然光有低层次的阅读,纵使量再多也难以有起色。《读者》、余秋雨读得再多也难以有厚重的思想。连《读者》、余秋雨都不读,那就更无从谈起。他的阅读只有八九岁的幼稚水平,你怎能奢望他的写作有青年人的气象?

写作的不良引导也是导致幼稚化的原因。日常训练题目的低幼化很大程度上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考作文题过去有“小明刷鞋”现在有“坚强”,我们的日常训练也就很难脱此框框。这势必造成学生写作中的幼稚化。

好的作文题我认为应符合四点:切近学生,切近生活实际,人人有话可说;要含蓄,有张力,能激发写作热情;促使学生思考生活思考社会思考生命;可产生一定的区分度。我们可以看一看国外的孩子在高考时写的题目:

2008年美国西北大学入学作文题: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2008年法国高考作文题:评述萨特《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

2007年法国高考作文题: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 

像这样的作文题,它的确不是我们只读几本教科书、砺志书的学生所能应付的了的。

作文的模式化是读书模式化的必然结果。我们到书店就会发现,为了讨好人们特别是学生的阅读习惯,许多书都给你分好类了,诸如砺志类、爱国类、爱心类……出版者都已为我们的学生打包组装了。这真是可怕,哪有真正的阅读?这种阅读势必会影响学生思考习惯的养成,学生的认知从一开始就会受这些东西的影响,思想不可能不模式化。写作是思想情感的流露,习惯了这样的阅读,习惯了这样的思维,也就很难写出像样的东西了。

写作指导也往往陷入模式化的窠臼。我们往往强调立意要高,立意高本身并没错,错在没有注意到立意高的基础是立意诚,舍此无所谓高。过去叶圣陶先生讲八股文的毛病是在“第一不要说自己的话要代圣人立言,第二要按照一定的间架和腔调去写”。现在我们要代社论立言,说出阅卷老师心里要我们说的话,而不是我们学生自己想说的。这也就是我们埋怨学生的千人一面,毫无新意的根源。我们往往会给学生强调要抒发真情实感,但不要碰高压线。我们已经给学生戴上紧箍咒了,还能奢望学生能写出真正有分量的东西吗?《宪法》规定了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我们是在真心实意地爱护学生,但就在这爱护中,我们先将言说之“诚”消灭了。写作没有了诚,就只好模式化了。在具体的写作指导时,我们有时会给学生诸如这样的一些的忠告:千万别在形式上搞花样,惹阅卷老师烦,形式上的创新不叫创新;文章别只举一个例子,逮住一个古人不放;不要说大白话,要说得有文采(所谓的文采也就是满分作文上的那些你说我说大家说,说了和没说没什么两样的东西);文章要有一至两个亮点,行文中要多次扣题,要一路扣题一路歌;材料、引语和话题中的相关文字至少在文中出现三次以上……

大家看一看高三比较用心的学生的作文就知道了,不用心的学生不愿学,用心的学生一学就学到了,读一篇,你就等于读了n篇。因为全班大约有三分之二是这样开头的,这样结尾的,不管是什么题目,他都有本事从自然山水写到人间万物,从古代写到现在。 

如果我们从一上高中甚至初中就这样要求学生作文,那不模式化才怪呢。

语文老师都有一个感觉,批阅作文时不怕写不好但有个性的文章,就怕写得规规矩矩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让老师说不出什么,它哪儿都合章法,就是哪儿也说不上好,让你老师改起来都无从下手,它太规矩了,太四平八稳了。写这样文章的学生几乎每篇都一个章法,仿佛用模子扣出来的,我把它叫“辅导班”体,因为这样的学生大多在小学或初中上过作文辅导班或速成班。就像一个孩子在刚开始走路时,就要求他走正步,练齐步走,他就从来不知道随心所欲地走路是人生的常态。小孩子走路原本是可以一边走,一边欣赏路上的风景:有时会情不自禁地踢一下路边的小石头;或摘一朵野花;或打一个漂亮的水漂;或一路哼着小曲一路蹦蹦跳跳地前行。但只学过正步或齐步走的孩子怎能领略到这种乐趣呢?我有一个学生杨璐(第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现在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实验班),高一刚教她时,看她的作文就这种感觉。我不用猜她就上过作文辅导班。一问她,果不其然。我就对杨璐说“你必须忘掉作文辅导班学的那一套,放开手脚,否则你的文章中永远没有你自己,你永远享受不到写作的乐趣,就把文章做死了,即使高考你也不过是45分上下的成绩(高考作文满分60)。” 

我始终相信,一个人真的能按照“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要求去写文章的话,日久天长,他就具备了写作的最起码的要求,以我手写我心,而不是以我手写套话。如果具备了一定的写作水平,应试作文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应试作文是有套路可寻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速成的。但如果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写作训练,只练套路,那就永远是花拳绣腿,不但文章写不好,连应试也搞不好。

这几年我教过的学生中有十五人获“新概念”作文大奖,其中有五人次获一等奖。可能是全国最多的吧。这并不影响高考成绩,每届都有不少高分作文。特别是2006年送走的这两个班的学生中有6人同时获新概念作文大奖,在本省报纸刊登的山东省高考阅卷小组推荐的四篇优秀作文中,其中两篇是我班学生写的。杨璐可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两年半真正的阅读、思考、写作,使她荣获了“新概念”一等奖,获得了北大30分的优惠及刚到北大线就被元培班录取的待遇。三个月的应试训练,杨璐取得高考作文不低于57分的高分。有许多慕名领着孩子来的家长,都想让我帮着指点一下,得到速成的秘诀。

其实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我只不过是先给学生解套松绑,引导他真正地阅读和写作,最后几个月教给他一点应试的技巧罢了。

 我强调读书甚于写作。我知道没有阅读,对我们的学生来说也就谈不上写作,因为他的人生体验还不能为他支撑起一片表达的天地。在上课、批阅周记或平时的谈话时,我会留心学生的兴趣和阅读能力。在刚接触不久,我基本能掌握学生的情况,并针对它,给学生提出符合他们个人情况的阅读建议。这个符合不仅仅是合他的胃口,还要考虑到,让他跳一跳,老是做1+1=2,的确是轻松了也有成就感,但它毕竟于学生的成长无补。对什么都感兴趣的刘晓菲(两次获新概念作文大奖)我就文史哲经济各推荐几部她能通过努力读懂的书;对经济感兴趣的郭允(两次获新概念作文一等奖)我给他推荐了《新经济》、《南风窗》、《战略与管理》等杂志,以及茅于轼、吴敬琏、何清琏、亚当斯密的书;对哲学感兴趣的贾沛娟(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我就从《苏菲的世界》开始一路推荐下去,《顾准文集》、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对历史感兴趣的杜乐(高考山东省文科第四名,在高中时自编自导两部历史剧,在学校公演,获得学生、老师、家长的好评)我就推荐黄仁宇、谭骐骧;对理科感兴趣,而没有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同学,我会为他推荐《数学家的故事》、《居里夫人传》;对艺术生我会推荐他读《渴望生活——梵高的故事》、《邓肯传》;对什么也没兴趣的同学我会建议他读余秋雨、《读者》、金庸、三毛、琼瑶甚至读小人书也好。我想兴趣是最重要的,有了读字的兴趣才可能培养读书的习惯。当然也会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去拓展学生的读书领域,如对当代文学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特感兴趣的朱天骥(第十届“新概念”一等奖)我建议他要多读点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方文学;对社会实务感兴趣的马松(叶圣陶杯作文大赛特等奖)我建议他要读一点诗……我会适时地给学生谈我的读书体会,我从来不惮于讲,讲课文如此,平时谈读书体会亦如此。现在搞新课改,许多老师害怕讲多了,会被人扣上“教学观念落后”的帽子,就因噎废食不敢讲了。不讲,要老师干什么?教学的问题不是讲不讲,而是讲什么,怎么讲。讲当然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我们不用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教师讲是给学生一个终极真理。教师的讲只不过是给学生一个更高的思考平台,另外一种视角而已。我尊重学生的体验,同时我也尊重我自己的真实体验,在碰撞中提高。我觉得不要避讳老师应该在专业上比学生要高一点,至少你的书读得比学生要多,人生体验应该比学生多且深,如果不是这样,教师就要加把劲了。直到今天,上了大学的学生甚至在北大清华读研的学生,也会时时来电、发短信、发邮件询问我的阅读情况,交流读书心得,让我推荐书目。这不能不说高中三年为他们奠定了一个读书的基础。

我还会鼓励学生用他们的眼睛去观察,用真心去体验,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作文教学必须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万物,它不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是亲自加以体察,从体察中反映和表现生活。更要教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区、关心国家,同情弱小、同情不幸,培养社会责任感,以此拓宽他们生活的领域,激发他们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写作倾吐的欲望。只有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会“情动而辞发”。我记得费尔巴哈说过“人就是他吃进去的东西”。此言从一个侧面道出了人生的本质。你吃高盐高糖高脂肪,你也就离“三高”不远了。这是从身体上说的,从精神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然这个吃不仅指读书,还指人生的阅历。观察、体验、思考这都是阅历重要且最有效的因素。有的人活一百年,可能不如有人活三十年,阅历的深浅固然和经历的多少有关,但毕竟不能划等号。这里就有一个你是不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了,用真心体验了,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了。同样的两点一线,可能会有不一样的风景!人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长大成熟。

以上这些似乎还没有提到写作,但这却已实实在在为写作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下面再说具体的写作指导。起码高三之前,我会压缩命题作文(不仅是狭义的命题)的写作,增加自由写作,即使是命题作文我也绝不用应试的标准要求学生、指导学生。我知道有考试就有应试,但有考试的教育并不天然就会演变成应试教育。只有这种教育发展到畸形时,才会变成应试教育。我至少不会让我高中三年的教育都成应试教育;不会让学生三年的阅读都成阅读思考题;不会让三年的写作都成应试作文的操练。我会尽可能地让学生体验真正阅读写作表达情感、思想的乐趣。真正的阅读写作的灵魂就是自由。没有心灵的自由就谈不上审美和创造。

每周两节阅读课,我不会为了提高所谓的阅读效率,固化成果,而要求学生一定要记多少字的笔记。我知道这就像小时候老师或家长带我们游玩,事先布置了游记一样败兴。同理提倡记笔记,指导学生学会记笔记,但不意味着要求学生像这样要当成任务去记。光想着完成工作量,结果忘了读书。不仅败坏了读书的心情,更可怕的是败坏了读书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本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就小得可怜。这比得鱼忘筌更悲惨!

 写作同理,让学生明白写作的真正目的是表达情感和思想,而不是应试,考试只是检查一下你写作这种能力的高低,它并不是你写作的目的!真正自由的写作是纯个人化的,即使产生影响,那也是你要通过你的书写表达你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和看法,而不是为了哪个群体或某个人,哪怕这个人是你的阅卷老师,你的上级领导。在人生最美好,最富激情,最具想象力的青春年华,我们这些为人师者理应让学生体验到真正自由写作的快感和乐趣!至少不能压制戕杀这种原始生命本能,表情达意也是人的一种原始生命本能! 

写作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使学生知道世间万物无不可入于文字。无论校内校外,偶有见闻都不要轻易放过,这可增强其观察力。文字的长短,不限篇幅,多者数千言乃至上万言,少仅百言,皆无不可。写作就像说话,是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意思尽,则言语尽,理之自然。如果硬性规定字数,如果他的意识只是如此,那么就不得不东拉西扯,勉强敷衍,有词无意,相习成风,遗害无穷。

我指导作文绝不会根据自己的好恶来修正学生。正像钱基博先生所言:“改正学生作文,其用在增美释回,求发挥其固有之特美,而渐淘汰其疵累未尽适合之处,久而久之以驯致于完美者也。每级学生,其程度终不免略有不齐。即齐矣,禀性有刚柔,赋气有厚薄,用力或有所偏畸,或好尚修辞,或主于行气,故万不能以同一之法改正之。”(《国文教授私议》)这就应是我们常说的尊重学生的个性了,使学生写得更好,而不是写得更像“我”。这样才可能千人不一面,各有其长。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坚信只要真正的写作能力具备了,应试文章的瓶颈不难突破。但反之应试的技巧再强,若不具备一定的写作水平,那这个瓶颈的突破就不是百日之功了。

到了高三下学期我会给学生训练应试能力,给学生传授应试的技巧,进行实战演习。即使是新概念的获奖者,照样可以写出几乎满分的高考作文(贾沛娟、杨璐、张齐……在我的班里不乏其人)。但若没有高中前两年半的自由阅读、自由写作,即使有个满分作文,他也很难写出真正的好文章。 

记得杨璐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后,和同学到我家来玩,笑着对我说:“老师,您再给我们上一课,让我们的写作回到三个月前的状态。”当然这是句玩笑,但我知道只要他们再认真、放松地写一篇周记,他们就会回到从前。

《孟子·梁惠王上》有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孟子跟梁惠王谈话,打了一个比方,有两个兵士从前线上败下来,一个退了五十步,另一个退了一百步。退了五十步的就讥笑退了一百步的,说他不中用。孟子的意思是说:其实两个人都是在退却,只是跑得远近不同罢了,没有什么不一样的。但是我想说五十步总比百步强。在这种应试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不可能不是戴着镣铐的舞蹈。五十步,总比百步容易回去些。更何况三个月的应试训练&三年的应试训练,远不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差距呢。

 


更多阅读
  • 第十九届“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

    2023-12-26

    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的“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承办单位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 查看详情
  • 第二十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

    2023-12-26

    坚守二十年,筑梦二十届。2023年7月30日,第二十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颁奖典礼在江苏省盐城市草房子.. 查看详情
  • 北京赛点:第二十届叶圣陶杯新作文..

    2023-12-26

    2023年5月20日至21日,第二十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总决赛北京赛点在北京市十一学校成功举办。文学.. 查看详情
  • 潍坊赛点:第二十届叶圣陶杯全国中..

    2023-12-26

    2023年5月20日至21日,第二十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总决赛(潍坊赛点)在潍坊科技学院成功举办。中国当..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