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届盛况>全国十佳小作家

全国十佳小作家:张佑成

2021-06-03来源:“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唯一官方网站
分享新闻到:


张佑成_副本.jpg


张佑成,男,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学生,学校文学社团、生物社团成员。已在《作文与考试》《美文漫维》《好家长》等杂志上发表文章13篇。获得《作文与考试》文学达人专版介绍。多次获得南京市秦淮区中学生作文比赛特等奖、二等奖等奖项,在第十一届江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获南京赛区中学组三等奖。

他热爱生物学科,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入了学校的生物竞赛队。热爱生活,感悟生命,酷爱阅读,倘佯文字,更喜欢把自己的思想、见解、感悟、思考和心得体会用文字表达。

 

佳作欣赏

最是人间清欢味

张佑成(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

 

早上推开宾馆餐厅的门,一阵烟火气贯穿鼻腔,有包子、花卷,甚至有炒饭,热菜之类。吐吐舌头,我还是走向角落里的一个保温桶,轻舀两勺稀粥,打了碟小菜,坐在桌边。

“又吃稀饭?不多盛点别的嘛!”妈妈一见,皱起了眉。

“你看那边墙上写的什么?”我半开玩笑地随手一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粥可排在饭前面,早饭吃粥,比吃炒饭好,养胃。”

每天清晨,这样的对话总要发生,但最终往往是争辩之后,母亲自己也打了碗粥来,含笑就坐。几乎自有记忆始,早饭就是一家人围坐于桌前,桌上一碗热腾腾的粥,持续十多年,这平凡的食物于我已是“不可一日无此君”了。

虽日日食粥,却并不会食厌。粥最大的妙处,大概就是不拘于格式。米是不可少的,其余的可以随意添加:简单的如小米,红豆,薏仁,皮蛋瘦肉,复杂的如前些天母亲买的《广东菜谱》上加甲鱼鸡汤,甚至于苹果茄子,皆可入粥,令人瞠目;但无论怎样,做出来,喝一口,只是一个字:“香!”粥是平民的食物,有什么样的食材都可以一锅烹煮,没有什么苛刻的规矩。若是如《红楼梦》中贾府茄子一样用鸡汤煮了又干九次再加鸡爪拌上那样繁琐复杂,且不说一般人吃不起,即使有钱也未必乐意做,即使做了两三次,出来都是一个味儿,大概也会腻吧。粥则不断有花样翻新,甚至可以自创,这是中国人对简单生活的热爱,把平凡的日子过出趣儿来,是清欢的味道。

粥不拘于格式,却并不代表做粥的人可以去敷衍它。粥的性格,也像一个温润质朴的乡村女子,小火慢煮,才会浓香四溢。亦如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碗好粥,须清晨四五点钟起床开火煮,想要急于求成,最后只能落个“香消玉殒”的结果来——干了,糊了,亦或是一点米香味也没有。印象中总是父亲天还没亮就赶起来煮粥,给每个人盛上一碗,再凉上半个时辰,我才在氤氲的香气中醒来。中考前,到校时间提早,母亲劝父亲别起太早了,早上吃点包子麦片啥的,然而吃不上一星期,味蕾又不自觉地怀念起粥来。第二周的周一,我便又嗅着米香醒来,眼睛也被热腾腾的蒸汽模糊了。粥的慢工出细活,是中国人无论时间怎样紧迫,都从容处世的态度,亦是家人间“小火慢煮”的亲情吧。

舀两勺粥,放入口中,与粥度过的岁月在眼前浮现。这时我才注意到,阳光透过玻璃窗照了进来,映射在碗中冒着热气的粥上,忽然,我又感到一种诗意了。不错,粥是平民的食物,但它亦是雅的啊。公子王孙在它的美味面前,想必即使愁闷,也不会“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吧。粥既然已是不拘格式,那么薏仁小米是百姓之清欢,甲鱼鸡汤是王侯之清享,花瓣茗烟,必是文人雅客之清趣了。偶然在《随园食单》上看见几种花的吃法,有以桂花为汤的,梅花为饼的,然而目光却定格在一道“玫瑰粥”上。只记得要玫瑰一朵,香露几滴,那粥中香味的功劳必在几滴香露上,米汤上再漂一朵鲜花,娇嫩可爱,竟是一种说不出的美,然究其做法,并无甚特别之处,也没有什么典故出处,亦无稀奇的材料,《随园食单》上仅列了短短两行的食材说明,观之却已感到一种质而不野的文人趣味,这粥脱离了寻常百姓家,入了文人墨客笔下,竟似茶一般,使人“一碗肌骨清,二碗通仙灵”了。这是雅俗共赏的清欢味。

粥如茶雅,却并不如茶一般“四五碗便是饮牛饮驴的蠢物了”,正相反,粥可以细味玩味,亦可在饥渴之时大饮之,解一时之急。小时候听爷爷说,他曾在中学时一个人去上海,当时在回程路上丢了火车票钱,只好沿铁路走,一路上只啃了别人给的两个萝卜,最后在熟人的帮助下回到学校,早已是又饿又渴,鞋还掉了一只。他顾不上回家,直接去食堂找了米,打了一脸盆煮了吃。他说那连菜都没有的粥,却是他吃过最饱,最满足的一次。我禁不住笑了:那时的爷爷,吃相想必不好罢,但那样的快乐,这世上又有谁比的了呢!正如苏轼贬在黄州,友人做羊肉羹赠之,他便觉得天下之至味;水煮之肉,也不会很好吃,但饥饿的人填饱了肚子,哪儿还顾味道呀!“吃饱”的幸福,是曾经的中国人一代代追求的,如今小康的实现,粥,该说功不可没。简单的幸福,支持着人们的胃,和心,这,便是清欢了。

粥之味,伴了中国人数千年。它不浓不淡,亦雅亦俗,不论亲情雅趣,还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简简单单吃饱肚子的追求,粥,都充盈其间,从未抛弃过任何人,不论顺境逆境。

勺子触到碗底,咂咂嘴唇,口齿间仍是纯纯的米香余韵,碗里未散尽的热气在阳光下蒸腾,人间美好,不过如此。

一碗清粥千余载,最是人间清欢味。(特等)

指导老师:张  蕾

 

 

 

悠悠古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年,这条不宽的河水寄托着亡国诗人无奈的哀思。而今日,在桨声灯影中,却蕴含着积蓄千年的韵律……

十里秦淮,沉淀着当年皇家显赫威严;悠悠流水,倾泻着多少人金榜题名的梦想。走过人流纷杂的巷道,一处寂静威严的大门矗立,傲然地注视着已然改变相貌的街道,令走过的行人不禁肃然起敬。那门内一池浓墨,曾经过文人才子的洗涤?它静默,它不语,亦如数百年前一般沉默。“江南贡院”,题字自然是新漆的,屋顶也是新瓦,可这些瓦石可知道,在它们身下的一间间粗陋窄小的隔间,看过多少考生的摇头晃脑,或是愁眉苦脸?可知道它们身边的围墙下,有过多少举人金榜题名后喜极而泣,又有多少人名落孙山后悲痛不已?

历史的车轮走过,那一间间落满灰尘的“格子”,它们不懂“朝为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意义。无论才子佳人,名士大臣,诸侯帝王,对它们来说只是匆匆过客。那些曾经坐在狭小木桌边局促不安的学子早已不在人世,可这考场却伫立着,并且永久地伫立下去。它们只是砖瓦——却又是那么不同寻常,它们封存的不再是考生和试卷,却是千百年秦淮河边不能抹去的历史……

顺着一间间考场走下去,心也一点点沉静下来。江南贡院已没了当初宏大的规模,可一间间近乎完全相同的号舍,不由让人心生一丝尊敬,一丝压抑,仿佛在这里说笑都有些不合时宜。又担心在这样的考场世界里迷了路:出了一条巷道,又进了另一条,忽而又想起了什么,往回走,却又不能了,因为在这几十条巷道中,谁又能分出哪条是之前走过的呢?江南贡院,它虽没有北国山川的豪迈,却以这庄严的阵势使人肃穆。科考,已然废除,可它却又为古代中国选拔了多少名臣,它后期的缺陷也促使国人加快了改革的脚步。孰是孰非,又从何说起?

出了江南贡院,走过文思桥,便是另一方境界,“市井坊间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合书千载大文章。”老门东里是不分身份的,不论状元秀才,不论商贾平民,尽集于此。门东的一砖一瓦皆是百年历史的象征,脚下的路石都是粗糙不平的,却又表面发着亮——显然是经历了不少木屐,布鞋的踩踏了。

仿古的门店街道和纷杂的游人自然不可能一如古时,可在繁忙现代的门东,却也少不了当年文化的印记。戴着状元帽的书生已然在店门口代言,秦淮八艳的图案出现在各种饰品器具中,楼顶屋檐也无不是雕梁画栋。将古秦淮的文化融进新意的老门东,自然使人惊叹。在这里,在朦胧灯火下,你只需悠然自得地漫步,便可以探寻到历史的印迹;也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饮一杯茶,读一本书,静静度过一下午时光。在老门东的一分一秒,每时每刻,都是古秦淮文化气息,这种感觉也只有当你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得到。

一代人过去,一代人到来,悠悠古秦淮,守护着江南贡院,守护着秦淮文脉,这里的寂静沉稳,是每一代人的梦想。百年后的秦淮,没了百年前的古板,印象中的门东,书卷飘香,留存了百年的文化,亦多了一丝百年前没有的灵动,保存着“金陵之魂”。

 

(本文发表于《作文与考试》)


更多阅读
  • 全国十佳小作家:刘峥岩..

    2023-08-15

    查看详情
  • 第十九届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

    2022-09-22

    金载阳同学身上有着比较典型的“文学青年”的特质:涉猎宽泛,善于思考,总是能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哲理和诗意.. 查看详情
  • 第十九届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

    2022-09-20

    赵婕妤的作品,体现了她对生活独到的关注、对写作富有个性的追求。她把目光投向了同龄人笔下不多见的社会群体.. 查看详情
  • 第十九届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

    2022-08-10

    吕易欣是一个文雅、有内涵的女孩。她善于观察和体验,对于身边的人和事常常有着细腻而独到的思考,能够发人所未..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