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家指导

作文升格:谨防绝对化 力戒片面性

2021-01-31来源:“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唯一官方网站
分享新闻到:


 

谨防绝对化 力戒片面性

—— 《 退 一 步 海 阔 天 空 》 升 格 启 示

 

文\江苏省建湖县第二中学 刘步春

 

 

【技法阐述】

辩证思维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锐利武器,也是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重要途径。回顾二十余年的高考作文题,始终强调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注重现实性与哲理性相结合,形象思维与辩证思维相结合的原则。辩证分析是议论文析理应贯彻的一项重要原则。辩证分析就是在分析问题、阐释道理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辩证地分析应当力避说“过头话”和偏执一词,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韩非子的《说林·下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举事亦然。”此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工艺木雕所需要注意的要领,首先在于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还可以改小,如果一开始便给刻得小了,那么以后就没有什么办法补救了。同样的道理,初刻眼睛的时候要小,小了还可以加大。

如果刚开始雕刻时,就把眼睛弄得很大,那么后面也就无法缩小了。为人做

事,也是同样的道理。

请以“留有余地”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思路点拨】

本题立意角度较多。从为人处世上说,留有余地是一种智慧,如“小不忍则乱大谋”“吃亏也智慧”“开前门勿忘启后门”;从哲学上说,绝对化意味着谬误,如“凡事有例外”“绝对化就是绝对地错误”;从经济上说,预算和计划都要留有余地,如“计划应考虑弹性要求”;从军事上说,除非你是百兽之王,否则,休想占有整个森林,如“留一点给别人”;从法学上说,凡规则皆有例外,恶法非法,如“法外有情”;从政治上说,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绝对的腐败必然导致彻底的失败,如“权力的魔杖”。

 

【初稿呈现】

退一步的天空


姑且叫他“羿”吧!因为他控弦破的、百步穿杨的射术令人叹为观止。皇帝让他以帝位为注,他的那支箭却偏离了靶子。这就是所谓的“目的颤抖”。因为心里只许成功的目标,堵塞了后路,不留一丝余地,面对目标时,心却在颤抖,失败成为必然。

何必要把自己置于万丈深渊的边缘,使自己无路可退呢?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中国人对此耳熟能详,其实这是冒险,是赌博,绝对不是人生的万全之计。

我以为凡事留有余地,留下能退一步的余地,即便是泰山崩顶之屑也溅不到你,因为有一步的距离。(为强调“留有余地”而彻底否定“破釜沉舟”,取其一点,不及其余。)

司马迁的面前只有两条路 :一条是死,一条是屈辱。最后他选择了屈辱。我想,当时的他是否也在“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中徘徊,可是,他还是选择了后者。

因为死,就没有了余地,没有了退路。在那时,他退了一步,有了后路,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成功,完全是“退一步”的成功。如果他当初选择悲壮的死,还能有《史记》的诞生吗?那样,他的人生还有多少价值呢?退一步,满天辉煌,进一步,暗淡无光,这是司马迁在留给我们的《史记》之外的又一份厚礼。(“退一步”是司马迁成功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全部的原因;为心中的目标“苟活”和为张扬正义而慷慨赴死,都是可贵的人生选择。)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刘邦忍受项羽之威,最终取得汉家天下;勾践“引臣妾归吴,三岁而不倦”,卧薪尝胆,终于称霸中原。还可以举出一批,他们的成功,哪一个不是退而留有余地的成功呢?退一步后的天空,有成功者的彩虹。(成功与多种因素相联系,为突出一种原因而否定其他原因,忽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诗人海子在功成名就、事事遂心后却卧轨自尽,而他的同学朋友,却悠然自得,在各自的岗位上竞相争辉。何以如此?就是因为海子爬得太高,心也早已不在顶峰,最后发现无路可退。没有余地、没有退路的生活,使一位杰出的诗人急促地画上了生命的句号。(此段文字观点表述有误,逻辑不清。)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听毛泽东的诗句,何等豪迈,其实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就是面对强敌的一次主动退却。没有这一次的主动退却,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转机,就不会有后来的新中国。长征是新中国的诞生之母,新中国竟诞生于一次退却,说来你可能觉得荒唐,但这确实是事实,你无法回避。(长征对中国革命的作用无疑是重要的,但说新中国诞生于退却,有失偏颇。)

站在峭壁边,你只能看到万丈深渊。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吧!当你退一步时,会看到风轻云舒,会看到更广袤的天空,会看到充满希望的地平线!

 

【望闻问切】

文章以传说中的神射手“羿”起笔,引出了“目的颤抖”这样一个现代医学概念,从而巧妙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丰富、生动、典型的事例跨越古今,层层铺开,而又无不指向“留有余地”。

结尾处再次出现的“万丈深渊”,呼应了开头,也使人们对“不留余地”的无路可走和“留有余地”的无限风光有了更多更新的体会与感悟。

文章的主要问题是议论缺少辩证法,说理存在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端。其表现如下:

第一,为了强调自己主张的正确而完全否定对立面观点。例如,为了强调“凡事要留有余地的正确性,就彻底否定“破釜沉舟” “背水一战” “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成语、格言的合理性,否定勇于牺牲的精神。这种思维上的走极端,不但难以令人信服,还会让人产生反感,在论证上产生负面作用。

第二,为了突出某一原因的重要而排斥其他一切原因。在议论司马迁的成功时,文章写道 :“司马迁的成功完全是‘退一步’的成功”。在议论韩信等人的成功时说 :“他们的成功,哪一个不是退而留有余地的成功呢?”这就将“退一步”夸大成成功的全部和唯一的原因,显然有违事实。

第三,为了突出某一行为的意义而贬低一切其他行为。为了突出司马迁忍辱负重的意义,就断然否定壮烈赴死的意义 ;为了突出长征的意义,将它说成新中国的诞生之母。这些议论都言过其实,推崇一点,不及其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升格佳作】

退一步的天空

 

记得那个羿吧,控弦破的,百步穿杨,射技让人叹为观止。皇帝让他以帝位为注,他的那支箭偏偏离了靶子。这就是所谓的“目的颤抖”,心里只许成功,面对目标,心在颤抖,失败成为必然。何必要置身于万丈深渊的边缘,使自己无路可退呢?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确也是一种制胜之道,但是不到万不得已,谁会取此下策?凡事留下退一步的余地,你方能有人生的从容,甚至是事业的辉煌。(对“破釜沉舟”先肯定,再否定,运用辩证否定,以突出自己的观点,妙!)

翻开史书,因及时而“退”终获成功的事实比比皆是。

司马迁的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刚直地死,一条是屈辱地生,在痛苦的抉择中,他舍弃前者,接受后者。因为他知道,虽然刚直地死令人景仰,但是,一旦生命结束,心中那个伟大的计划也就成了泡影。他没有固守“勇往直前”的信条,拼做头撞南墙不后退的英雄,而是适时而退,于是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如果司马迁选择刚直地死,那么,中国历史将多了一位不屈的英雄,但也少了一部不朽的史书。(为张扬正义而慷慨赴死,中国历史会多一位不屈的英雄 ;为心中的目标“苟活”而成就不朽的著作:观点辩证,说服有力。)

勾践卧薪尝胆,终成中原霸主;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 ;刘邦忍受项羽之威,终得汉家天下。他们的成功,是才志使然,是毅力使然,是客观环境使然,也与他们适时而退密切相关,相信他们如果在人生的那一刻率性而为,不知退却,定然不会有后来那样的成功。(“退”只是成功的条件之一,没有那一刻的“退”,便不会有那样的成功,并不否定别样成功的存在。)

退一步的天空,有绚烂的辉煌,那是成功者的彩虹。

诗人海子在功成名就之时卧轨自尽,而他的同龄人正在人生的星空里各显其辉。海子的死因是复杂的,需要深入地探讨,但有一点是无疑的,那就是他心中的目标过于高远,当他爬上顶峰时,发现四顾无人,且无退路,于是只得孤寂地离去。没有余地、没有退路的生活,让一位不朽的诗人急促地画上了生命的句号。(“死因是复杂的”一语点明“心高无退路”只是海子死因之一,议论留有余地。)

诚然,舍生忘死、勇往直前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是成就伟业和英名的保证。在中国革命史上,张国焘贪生怕死,中途退却,结果身败名裂 ;毛泽东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用 28 年的奋斗,带领中国人民缔造了一个新中国。但是,只会勇往直前,不懂迂回退却,勇敢就会变成李逵式的鲁莽。毛泽东是勇敢的,但他不是只知前进不懂退却的武夫,而是一位深谙攻防进退之道的战略家,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实就是面对强敌的一次主动退却。(坚持“适时而退”,又不否定“勇往直前”;用发展变化的观点阐述“勇敢”与“鲁莽”的辩证关系。)

进和退是辩证的。荆棘当道,披斩而行是“进”,绕道而走也是“进”,“退”是为了“进”,战术上的“退”正是战略上的“进”。面对火海,勇往直前,丧身而未能达到目标,这样的“进”,其实是止而不进。(直接阐述“进”与“退”的辩证法,有理论深度。)

进亦英雄,退亦英雄,英雄不在于形式上的进和退,而在于心中永不熄灭的信念和为信念而作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升格启示】

自己的主张必须维护,对立面的观点又必须尊重,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呢?

第一,要在辩证否定对立面的观点中确立自己的主张。对立面的观点也有其合理的一面,我们要肯定其合理的一面,否定其不合理的一面,在辩证的否定中来突出自己的主张。

第二,要在全面分析中突出自己所需要阐述的意义、作用及原因。世间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意义和作用不是单一,要学会在全面分析中突出自己所要论述的对象和内容,使其形成“鹤立鸡群”之势,而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更多阅读
  • 吴思敬:少年情怀总是诗..

    2024-01-22

    2024年新年伊始,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南方的两家出版社一下子推出了谢冕先生的两部诗文集《昨夜闲潭梦落花》和《.. 查看详情
  • 吴思敬:谈邵洵美的诗

    2024-01-05

    在中国新诗史上,邵洵美是一位独具特色,但又饱受争议的诗人。邵洵美的诗歌属于特定时代、 特定阶层的文人写作,.. 查看详情
  • 黄发有:从史料中寻找并发现历史..

    2022-11-30

    秀涛的学术路子走得沉稳而端正。相信他在不断反思自己的基础上,会继续拓展,勇于探索,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查看详情
  • 毕飞宇:关于乡土文学的一点浅见..

    2022-11-17

    从我写作的第一天起,我的写作就出现了“对半分”的局面,一部分和城市有关,另一部分则专注于乡村。这不是什么宏..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