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家指导

我编《中学生》的那些年

2017-09-06来源:“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唯一官方网站
分享新闻到:

我编《中学生》的那些年

 

19523月,开明书店和青年出版社由出版总署撮合,开始商量合并。开明书店当时有三种刊物,一种是《进步青年》,读者对象是高中和高中以上学生,一种是《开明少年》,读者对象是初中学生,还有一种是《语文学习》。先是在上海解放之前,开明在北京创办了《进步青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北京的《进步青年》和原来的《中学生》合并,用《进步青年》作刊名,刊名下边注上一条:“原名《中学生》”,仍在上海出版,由张明养先生主编。1950年,开明书店的经理部和编辑部迁到北京。明养先生暂时不能来北京,《进步青年》改由贾祖璋先生主编;《开明少年》归我主编。

在“开明”和“青年”商讨合并的过程中,双方都认为青少年刊物归团中央领导比较合适,决定在1951年底停办《开明少年》,恢复《中学生》,取消《进步青年》这个刊名;并把《中学生》的读者对象降到初中程度,以文化教学为主,由双方各派一人担任主编。经过协商,“开明”派的是我,“青年”派的是刘重同志。“开明 ”和“青年”是19533月正式合并的,《中学生》早了整整一个年头。

接着,我和刘重同志根据团中央批准的办刊方针,开始筹划,定栏目,约稿子。开明书店本是个同人书店,编辑部各人管一摊,习惯于自作主张。合并以后不能再这样自由主义,得诚心诚意接受领导,这一点,我在当时是很明确的。我把刘重同志当作“政委”,主要听他的。刘重同志是个谨慎的人,重要的事儿都请示李庚同志,他是青年出版社的领导。团中央宣传部的许立群同志也抓得很紧。当时他住在中南海,刘重曾带我去他那儿,跟他一起修改头两期的稿子。19523月,改版的《中学生》出刊了,记得印了十万册,大大超过了三十年代的最高纪录,后来印数一直保持在三十多万。

中国青年出版社成立之后,我曾几次离开《中学生》。195310月,我参加赴朝慰问团,离开了三个月。后来,我被调去帮子冈同志编辑《旅行家》;接着又碰上农村社会主义高潮,我被调去编写供初级社用的语文课本和算术课本。在这些日子里,《中学生》主要由刘重同志负责,名义我还挂着。19566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我被任命为社长兼总编辑。《中学生》划归了少儿社,刘重同志调去管文学组了,调来了燕生同志,跟我一同负责《中学生》。我又把燕生同志当成了“政委”。

1957年“反右”,跟我合作过的刘重同志、子冈同志,还有领导过我的李庚同志,都被戴上了帽子,知道是“错划”,已经是20年以后的事了。这一回我总算没摊上。1958年的业务`思想大批判,我可成了重点,说是脱离政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鼓吹知识不但有用,而且有趣,完全是资产阶级的一套。我想想好像是这么回事儿,直懊悔自己,没抓紧改造。可是要改造好一时也难,我没有什么可做的了,只好咬文嚼字。接下来就是大跃进,就是三年困难,纸张越来越匮乏,许多报刊相继停刊,《中学生》也宣告停刊了。

后来,《中学生》又复刊,又停刊,又复刊,跟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从19301月创刊起,《中学生》这样断断续续了一个甲子,也真不容易。祝愿《中学生》长命百岁,以后不再停刊,而且“日新月异”,不断有所前进。至于我,实在没给《中学生》尽什么力,只感到惭愧而已。

1989222

(作者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曾任《中学生》杂志主编)


更多阅读
  • 吴思敬:少年情怀总是诗..

    2024-01-22

    2024年新年伊始,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南方的两家出版社一下子推出了谢冕先生的两部诗文集《昨夜闲潭梦落花》和《.. 查看详情
  • 吴思敬:谈邵洵美的诗

    2024-01-05

    在中国新诗史上,邵洵美是一位独具特色,但又饱受争议的诗人。邵洵美的诗歌属于特定时代、 特定阶层的文人写作,.. 查看详情
  • 黄发有:从史料中寻找并发现历史..

    2022-11-30

    秀涛的学术路子走得沉稳而端正。相信他在不断反思自己的基础上,会继续拓展,勇于探索,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查看详情
  • 毕飞宇:关于乡土文学的一点浅见..

    2022-11-17

    从我写作的第一天起,我的写作就出现了“对半分”的局面,一部分和城市有关,另一部分则专注于乡村。这不是什么宏..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