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视野

老师的文字里,根和石这样相遇……

2020-06-17来源:“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唯一官方网站-教育部批准-首页
分享新闻到:

 

有一个爱好写作的老师是幸运的,他可以用多彩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他眼中的世界,他可以用自己的经验为我们呈现写作的奥秘,他可以用在场者的视角和我们讨论作文的甘苦,让我们近距离地接触文学,感悟人生。

期待更多老师爱上文学、习惯写作,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也向社会展现当今教师文学创作的实力和水平。

本公众号长期面向教育工作者征集原创文学作品,优秀稿件将推荐至《中学生》杂志发表。敬请老师们不吝赐稿。征稿邮箱:zxsxzwgzk@126.com

本期本公众号为大家展示安徽省庐江县第三中学张恒老师的《根抱石》,带我们领略黄山奇景。

 

 1592361506.png

张恒,安徽省庐江第三中学老师,安徽省作协会员,在《人民日报》《上海文学》《时代文学》《散文百家》等报刊发表作品一百多万字。出版散文集《走过南昌菊花台》和小说集《尘封》等。

 

根抱石

◎文/张恒

 1592362047(1).png

黄山芙蓉岭下有一处奇异的景象 :根抱石。

树,就是松树,和周边的那些松树无异,树皮都是深灰色,树叶都是针叶形。属于哪一类,却说不清楚,没有迎客松那样侧长着长长的手臂,没有望客松那样高挑的树冠,没有送客松那样修长的颈项……就是一棵普通的黄山松。

石头,应该是花岗岩。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所以,附近有许多这样的石头,形状虽不相同,颜色都差不多。本应该是浅灰色或灰白色的花岗岩石头,由于泥土的覆盖,雨水的侵蚀,时光的腐化,已经变成灰黑混杂的颜色。和其他石头零乱散落的形态相比,这块石头被固定了,那棵松树的根系,从上到下紧紧包裹着它。

横着一道道,竖着一道道,斜着一道道,像包粽子。石头的形状也确实有点像粽子,近似柱体,棱角都不明显。

一棵树和一块岩石,怎么就这么紧密地连在了一起?从事物的普遍性意义上来说,不足为奇,山上的树木太多,石头太多,交织在一起是偶然中的必然。但具体到这棵树和这块岩石来说,则有着特殊性,是必然中的偶然。可以想象,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松树的种子偶然落在了这块岩石上,而且居然生根、发芽了。一般情况下,松树的种子落到这样一块并不大的岩石上,几率是很小的。即使有落的,也未必能生根、发芽。但是,这一切都发生了。许多事物往往就是这么诡异。幼苗长出后或许才发现,岩石上那薄薄的尘泥只能使种子的萌发和孕育细小的根系,而不能提供幼苗长成大树所必需的土壤。

生命一旦萌发,就不会轻易死去。求生,不仅是人类的本能,也是植物的本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植物的求生欲望比人类更强烈。它会不在乎任何负面影响,不在乎自己变成什么样的形态,不在乎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只要能活下去,就去做,就去追求。

用根系去探寻生命之路,可能是松树唯一正确的选择。或许,当初它也有过其他求生的想法,等待一场雨带来泥土的堆积,等待一阵风将它带到别的地方去,等待岩石腐烂化成泥土……但是,生命智慧告诉它,这些都是不现实的,只有靠自己,才能救活自己。于是,一条条细长的松树根像盲人的拐杖,紧贴着岩石向四周探寻着,只要有路可走,它就朝那个方向延伸。遇到石结就爬过去,遇到石缝就嵌进去,遇到石棱就翻过去。哪怕遇到一点点泥土,它就生出细小的支根扎下去,使自己紧紧吸附在岩石上,把一路索取来的养分传递给生命的母体。仿佛这些根系的形态完全根据岩石的形状、缝隙的深浅,以及岩石表面的长度与宽度情况而发育。

这是一棵松树的造化。这种看似拘泥于环境而随性的生命形态,其实是一种执着精神的体现,一种无畏品性的体现。

根系在岩石上不断延伸,松树在不断长大。根系在不断为母体提供养分的同时,也得到松树通过光合作用所蓄积的能量补给,它们相依为命。松树,撑起时光;根系,编织岁月。多少年后,根系像无数个长长而有力的手臂,紧紧抱住岩石,支撑起高大的松树,使其和其他扎根于泥土的松树一样挺拔,一样苍翠。

经过磨砺的生命更有内涵。这样一棵根抱石的松树,用它坚强的生活信念,带给人类许多启迪。它抱住的是一块想象的大地,它撑起的是一片哲思的天空。如果当初没有想象,松树的幼苗就会失去生活的信心 ;如果生命没有哲思,松树的根系就会枯萎,也会迷失方向。只要有一点希望,就不要错过,不要放弃,这是松树的初心,也是松树的目标。生命是在执着与坚韧中立起来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命法则,其中“物竞”是至关重要的,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一粒松树的种子落在了几乎没有泥土的岩石上,这是天所不择。是松树在与天的竞斗与命运的抗争中获得了生存的权利,赢得了生命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松树是生活的强者,是生活的乐观者,是生命不屈的典范。

想必松树在求生的过程中,也是羡慕那些生长在肥沃土壤上的其他树木,感叹自己命运的不济。特别是和黄山的十大名松相比,几乎没人知道它的存在,难免卑微。但是,它勇敢面对,顽强生长着,站立在巨石之上,以超然的生命境界,独树一帜。它向世人展示的不是树的青翠与挺拔,而是根的坚韧与执着。

明代诗人薛宣面对黄山松坚韧的精神品格曾经写诗感悟道:“日月每从波底出,峰峦常在气中浮,人生忘节当如此,屹立狂澜几万秋。”从这处根抱石中,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哲思和启迪。

本文发表于《中学生·新作文》高中刊2020第4期

 


更多阅读
  • 复旦附中名师追寻语文教学之道..

    2024-04-01

    我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其实是因为一连串的意外,在我小的时候,是万万想不到自己将来会从事这个行当的。.. 查看详情
  • 郭娟:卞之琳的诗文与青春往事..

    2024-01-12

    卞之琳的诗,是让人着迷的一个谜。诗都不长,字句端丽明白,意涵幽远,似乎感受到什么,却又迷蒙着,不可清晰道出。如眼.. 查看详情
  • 铁凝 : 锤炼语言,不能光说不练..

    2023-12-15

    当我们具备了感受生活的能力,也有意识地去增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对理解生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 查看详情
  • 蒙曼:诗歌赋予人们感知美的能力..

    2022-12-23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节目打破“次元壁”,圈粉不少年轻人 。在网上,也有不少人乐..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