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视野

爱阅读:林黛玉算不得《红楼梦》女一号

2019-12-05来源:“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唯一官方网站
分享新闻到:


2be0ed68e38149327d21fb9bb0aeabb.jpg


林黛玉算不得红楼梦女一号

 

《红楼梦》是一部百读不厌、每阅都有新感的传世巨著,无论是小说本身,还是拍成的影视作品,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让人可怜、可叹,爱恨交加。从前看时,总以为林黛玉是宝玉钟爱,不折不扣的女一号,但近来再读,忽有所感:林黛玉这个角色在小说中非常重要,但怕是算不得女一号。下面便把感受分享给大家。

一、黛钗判词之疑。脂砚斋明明白白在判词旁有批注:“可叹停机一句薛,“堪怜咏絮才”一句林,有的版本在“玉带林中挂”一句后有批“此句林”,加上后书正文中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咏絮一节,似乎可认为是黛钗合一的铁证。再读此判词,忽然起一疑惑:如果说作者”“咏絮一典寓意林黛玉之才也说得通,毕竟其词“缠绵悲凄”第一,但如果说“堪怜咏絮才”是说宝钗也是说得通的,第七十回中薛宝钗咏柳絮与别人不同: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柳絮本是轻薄无根之物,唯有如此写才符合宝钗的性格,才不落俗套。诗社众人也觉得“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如此看来,判词所言“堪怜咏絮才”说是宝钗也说得过去。这样来看的话,判词前两句都说宝钗,那么第三句“玉带林中挂”的解释便非常重要。很多版本中该判词配图为“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所以很多人认为“两株枯木是书中多用的拆字法应一个”字,“玉带林又与“林黛玉”谐音,以此看来第三句说的林。甲戌本该处为“四株枯木,悬着一围玉带”,这样的话四木为双林,应林黛玉便说不通了。脂砚斋批语中说宝玉“悬崖撒手”,应宝玉结局出家为僧之说。这种说法似乎并没有争议,那么甲戌本中的“四株枯木,悬着一围玉带便好理解了:贾宝玉视天下读书人为“禄蠹”,本就将功名仕途弃之如敝屣,而在古时“玉带”正是为官做宰的象征;宝玉最终勘破红尘,悬崖撒手”,受想行识俱空,这便应了四株枯木”。所以“玉带林中挂”与黛玉本无关系,判词前两句说宝钗之才德,第三句通过对宝玉结局的透露带出第四句宝钗的最终命运,这样整首判词便可说通了。那么随之而来就产生了新的问题:黛玉的判词哪里去了?

二、黛玉判词之疑。《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在薄命司看金陵十二钗正册,通读下来只有十一首判词,如果说第一首是黛钗合一便十二人境遇不少,但上文既说其是宝钗一人的,那么这个问题便得重新讨论。《红楼梦》作者在书中透露自己“披阅十年,增删五次”,而脂砚斋又在批语中透露曹雪芹作书“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又说全书中无一字之闲文,那么我们看第五回宝玉看完秦可卿的判词后是怎么写的:宝玉还欲看时,那仙姑知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恐把仙机泄漏,遂掩了卷册宝玉还欲看时”,他还要看什么?他还要看正册,正册未完。原因有二:一,前面说他对又副册”和“副册”不解便丢下了,唯独对正册感兴趣,虽不解“待要丢下,又不舍”;再者,仙姑恐把仙机泄漏,遂掩了卷册”,如果说正册已经结束,天机已经漏完,掩书还有什么用?所以,笔者自认合理的解释便是曹雪芹隐去了林黛玉的判词,隐去的目的,这里也说两点:首先,贾宝玉因与林黛玉是“木石前盟”,所以他们两个人之间是有感应的,书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大家都很熟悉,这里就不再列举。正因为他们两人之间有感应,所以警幻为了警醒宝玉而放弃了原来去荣府的目的(接绛珠妹子生魂),按说警醒宝玉与接绛珠是不矛盾的,但书中警幻确实因应了荣宁二公之请便放弃了接绛珠,放弃接绛珠和隐去林黛玉判词原因是一样的,他俩心有感应,而贾宝玉又性情颖慧,如果在幻境相遇或是让贾宝玉看到林黛玉判词,便会“泄漏天机”;第二,林黛玉的前世今生不同其他女子,和宝玉一样在第五回之前便有交代,如果再用判词形容,便不符合曹雪芹的写作章法。

所以,红书中第五回所写判词并无林黛玉,不是没有,而是被作者隐去。以此看来,林黛玉与书中其他女子是大不相同的。

三、林黛玉主角之疑。

林黛玉之于其他女子不同,绝不是因为她父母双亡(父母双亡的还有湘云),也不是因为她性格孤僻(孤僻有妙语、惜春),而是因为作者对她的人物设置是超过其他众人的:第一,生命追求不同。林黛玉为绛株幻化,她下落凡间并不是因为自己动了凡心,而是要在凡间报答神瑛侍者浇灌之恩;第二,生活态度不同。其他众人或如宝钗迎合教条,或如探春悲愤家道,或如妙玉厌世疾俗,或如惜春孤僻自重,而黛玉则冷眼看整个贾府,只依照自己的追求、性情而活;第三,生命结局不同。黛玉既因报恩而来,这一生便只做报恩一事,泪既尽,恩已报,得偿夙愿,从这个角度来说她的生命结局并不是悲剧的,而其他人“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妄送了性命,尽是天不遂愿,以悲剧收尾。

文章结尾,重新回到黛钗合一”的说法上来。很多人认为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黛钗敞开心扉冰释前嫌是薛宝钗故意为之,但笔者认为是林黛玉在感觉到自己 “近来泪渐少了”,知道自己俗世之缘将尽,想再为神瑛侍者尽一些人事而故意为之。她知道自己神归天界之后宝玉必会心死神灭,只留残躯(曾两次说地黛玉若死便出家),所以主动以西厢之词卖个破绽,亲近宝钗,后来又亲近薛母,实是在为自己身后之事做安排,可惜她一生唯一一次违背本性,既知为之无用而又必为的一番苦心,痴宝玉并不领情,如宝玉领情便也不是只念木石前盟”的宝玉了。


更多阅读
  • 复旦附中名师追寻语文教学之道..

    2024-04-01

    我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其实是因为一连串的意外,在我小的时候,是万万想不到自己将来会从事这个行当的。.. 查看详情
  • 郭娟:卞之琳的诗文与青春往事..

    2024-01-12

    卞之琳的诗,是让人着迷的一个谜。诗都不长,字句端丽明白,意涵幽远,似乎感受到什么,却又迷蒙着,不可清晰道出。如眼.. 查看详情
  • 铁凝 : 锤炼语言,不能光说不练..

    2023-12-15

    当我们具备了感受生活的能力,也有意识地去增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对理解生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 查看详情
  • 蒙曼:诗歌赋予人们感知美的能力..

    2022-12-23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节目打破“次元壁”,圈粉不少年轻人 。在网上,也有不少人乐..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