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家指导

我们期待的中学生写作:第十七届叶圣陶杯作文大赛决赛命题解读

2019-10-28来源:“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唯一官方网站
分享新闻到:

7f4bf5e10f53486610376d90ab50196.jpg


叶圣陶杯作文大赛到现在已经是第十七届了,十几年来,大赛始终坚守自己的理念,为语文教学服务,为中学师生服务。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得到了众多学校师生的支持与配合,大赛的组织工作越来越规范、完善,理念也越来越清晰、系统。2019年,本大赛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这一方面是对大赛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对大赛的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下党内正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这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作为一个作文赛事,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呢?

从最直观的角度来看,作文竞赛首先是一种选拔和展示,挑选优秀的作品,选拔优秀的作者,展示我们写作教学的优秀成果。而随着大赛日益受到学校师生的重视,很多中学生都把在大赛中获奖看作一件十分重要的荣誉,不少学校甚至培训机构的老师也开始关注研究大赛的命题,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考虑大赛对于中学写作教学、语文教学的反馈作用、引领作用。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个作文竞赛活动,引起人们对写作教学的深入思考,进而寻找更加有效的训练方式,更好地提升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乃至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甚至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赛事活动,引发人们对于某些社会现象的关注,促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十七届大赛的决赛命题力图体现这样一种观念,即对中学生写作的引领性。这种引领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引领,另一个是对写作技法、写作教学观念的引领。

接下来我们结合这次现场决赛的题目来谈一下我们的设想。

现场决赛共设计了两份赛卷,每份赛卷包含两个题目,决赛选手可以任选一题。这样一共是四个题目。 

A卷第1题: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祖国给我们安宁,父母给我们生命,老师教我们知识,朋友给我们帮助,爱人给我们依恋……我们安享着和平的阳光雨露,我们习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我们沉醉于春花秋月的美好……然而,有没有那么一个时刻,你曾感动于身边的某个人、事、物,甚至会在心里想一想,该如何报答他(她、它)?

请以“拿什么回报你?”为题写一篇文章。也可根据题意自拟标题。


设计这个题目的基本用意就是引导青少年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写作最终是一个人思想感情的外化,没有真诚、深刻、细腻的情感体验,是不可能写出真正感人的好作品的,文章中的假话、套话、空话,其实归根到底是因为感情不够深沉、体验不够深刻。青少年也好,成年人也好,文章中有没有真感情一眼就能看出来,藏是藏不住的,装是装不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感情这东西,是需要日常培养的,平时冷漠粗糙惯了的人是不大可能在写文章时一下子变得敏感细腻起来的。也就是说,我们设计这种题目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写好这一篇文章而已,而是想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体验与观察,更多的感动与思考。

写好这个题目的关键有两点,一个是知恩,另一个是报恩。知恩是报恩的前提,所以题干中重点提示了各种各样的“恩”,祖国的恩,父母的恩,师长的恩,同学、朋友的恩,实际上还有很多很多呵护我们、帮助我们,给我们关心、支持、爱恋的人和事,包括那些在我们困顿时伸出援手的人,甚至那些为了大家的利益辛苦付出的人,甚至陪伴我们的宠物,甚至养育我们的自然,……身处其中的我们通常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就该如此的,尤其是当今的年轻人,没有感受过颠沛流离,没有经历过饔飧不继,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稍有不顺便觉得无法忍受。很少有人会想一想,自己所安享的一切都是从哪里来的?为我们提供这些的都是谁?凭什么我们该有这样的享受?

当然,题目本身就要求写“拿什么回报你”,所以更重要的还在于“报恩”。我们在心底里有了对某人的感念,就要思考该如何去报答他。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就在这里。怎么报答呢?当然是给对方他所需要的。我们感恩祖国,那么我们的“国”有什么需要的呢?我们的国家还不够强大,还不够富足,还有很多贫穷落后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还需要我们去建设、去提高。我们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可是拿什么来回报他们?他们也许不需要你洗脚,不需要你送花,但是你总可以在家里多洗一次碗,在教室里多擦一次黑板吧?更不用说,他们最期待的,其实只是孩子的懂事、勤奋、上进和成功。我们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那些曾经陪伴我们的人,他们也许已经离开我们,那么,珍惜现在陪伴我们的人也许就是对他们的回报,至少,我们可以拿心底的怀念和祝福作为回报,就像古人诗中说的:“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在前期的阅卷中,我们发现,写这个题目的学生为数不少,而且多数也都能够写出自己的“感动”,但是感觉上多半都是在泛泛地叙述这个人所做的事情,写他(她)的辛劳,似乎很少有人会写出自己的感念,很少有人会有意识地扪心自问:我凭什么享受他(她)所给的这一切?

我们感到失望的是,非常多的学生都只写了对方的事迹,甚至都没集中到自己的“知恩”上,当然也就更谈不上自己的回报,有的只在文章最后来一句“拿什么回报你”这样的作文,其实是没有突出题中要义的。而只要是认真地想一想怎么回报的,多半都比较有真情、有想法,所以总能让人感动。


A卷第2题和B卷第1题都使用了比喻作为标题的基本形式,这也反映了我们关于写作的一些基本观念。

在我们看来,写作的功能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整理、记录我们的思想和感情,另一个是创造一件语言的艺术品。对这两个方面都有帮助的是比喻。

人类的思维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喻性的,人们用基于自己身体的各种经验来感知、描述周围的世界,离开比喻,人类几乎无法思维和表达。

亚里士多德说:“隐喻是一件匠心独运的事,同时也是天才的标志,因为善于使用比喻意味着洞察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喻不但可以激发人们对于事物的深入观察和理解,而且可以造成妙趣横生、含蓄隽永语言艺术。可以说,比喻既是最方便的思维训练手段,又是最有效的艺术训练途径。优秀的作家、深邃的哲学家,没有不善用比喻的。我们的习近平主席就十分善于使用比喻,创造了不少新鲜有趣的比喻,例如“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人生就像扣扣子”“和平就像阳光和空气”“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扎紧制度的笼子”“照镜子,洗洗澡,治治病”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妙喻。 

A卷第2题:

从下面两组词语中分别选择一个,组成“甲如乙”的比喻形式,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

甲组:数学、语文、同桌、老师、网络

乙组:草、树、铁、石、雨、河


这个题目其实是比较开放的,五个本体,都是中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内容,六个喻体,也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两两组合,理论上可以形成30个题目,而且似乎都可以讲得通,都能写成好文章。

写好这个题目,最重要的是找到、提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其实,越是常见的事物,其语义的侧面就越是复杂,所以总能找到相似的地方。例如“数学如草”,数学需要克服难题,除草也也是个难题;数学的根基牢固了,其他的理科才能学好,草的根扎牢固了,水土保护才能有效;数学需要经常练习,草坪也需要不断打理……

“语文如草”:语文的美丽像草,语文的博大如草原;语文有不同的体裁,小草有不同的种类;语言文学代代传承,陌上碧草年年再生……

“同桌如草”,帅帅的男孩自然是班草,朴实的女孩其实也是草,同桌和我相爱相杀如同青菜和野草,毫无怨言、任我欺凌也如草……

“老师如草”,如果我们是牛羊,是蝴蝶,是荒坡,是顽石,那么老师如草就很容易理解了。

“网络如草”,地上没有草是单调的,生活中没有网络也是难以想象的,可是杂草丛生的地上,长庄稼是很难的;甚至种草种得好了,不要庄稼又何妨?

其他的几个本体和喻体也大致如此,其实只要用心思考,没有哪两个事物是不能建立起相似关系的,越是看起来不可能的事物之间发现了相似点,越是有意思。关键是怎样自圆其说。

其实,相似点也不需要太多,有两三个相似点就足以支撑起一篇像样的文章了。这种类型的题目需要的是对生活有真正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有细致的分析与描写能力,如果不能深入思考、联系,只是泛泛地说二者相似,是很难写出新意的。

有的学生没有思考的习惯,只是套作一篇从前写过的关于相关话题的文章来凑数,根本不谈为什么“如草/如树/如河/如铁/如石”,不知道拿喻体的特点来观察本体,比喻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合格作品。 

B卷第1题也是一个比喻形式: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诗歌体裁多种多样,诗的内容包罗万象,诗的风格气象万千。诗歌具有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特点,所以常常被看成文学的代名词。一个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一定要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充满诗意的境界,找到值得歌哭的故事。请从下面选择一个词语,组合成“(   )如诗”,然后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

祖国,远行,故土,校园,街市


我们认为,作文大赛不是高考作文,应该相对侧重文学表达,关注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文学的代表是诗,有文学情怀的直接表现就是有诗情,能理解诗、能背诵诗,能感受到生活中的诗情,并用富有诗味的语言表达出来。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要求,尽量开阔思路,题干上对于“诗”的特点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尤其提到了诗歌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感情真挚、意境深远的特点,也提到了写诗要讲究深远的意境和充沛的情感,其实这些都是提示参赛学生可以进行描述的“xx如诗”的相似点。

就说“祖国如诗”吧,这个题目乍看上去有点大,但实际上可以选择的相似点不少。从历史来说,我们的祖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曾历经耻辱与磨难,如今再次走上了复兴的大道。有风起云涌,有沉郁顿挫,有白日放歌,有幽咽泉流,这都是诗的情愫。从现实来说,有田园风光,有大漠戈壁,有高山峡谷,有大河奔流,这都是诗的境界。更具体地说,如今九天揽月、深海捉鳖早已不在话下,飞驰的高铁、流畅的网络更是前人做梦都不曾相像过的情境,似乎只有李太白的豪气干云庶几可以相比。此外,还可以拿节奏与韵律这些诗的形式要素说事儿,发展的速度,整体的布局,各种规范与节制,宽泛点说,其实也可以说是“如诗”的。

相对来说,另外几个题目比较容易把握。例如“远行如诗”这个题目,“远行”为什么会如诗呢?因为远行意味着浪漫,有各种各样的风景与人在等待着我们,未知与多义也是诗的表现。远行意味着别离,牵挂与思念自然也是诗的情感。远行意味着追寻,西风瘦马,风雨兼程,都是诗的境界。写好这样的文章,最重要的是将感情融入叙述和描写中,使所叙述的事件本身有意味、有张力,而不是将一个平淡无奇的事件贴上个如诗的标签。

而“校园如诗”“故土如诗”“街市如诗”这样的题目很容易变成泛泛的写景散文,可到底为什么如诗?如什么样的诗?这才是真正的重点所在。校园总是美的,诗在哪里?在晨读嘹亮的书声,在课间操慵懒的动作,在雨中抱着作业本飞奔的男生,在梧桐下回眸一笑的女孩。每一个场景都可以是一首好诗,但是得有点铺叙,有点烘托,有点韵味。既然是如诗,就要写出诗味来,这是最重要的。

很多学生比较聪明,有意识地多引用各种诗句,这总体上是一个好的趋势,不过看起来,多数参赛选手背诵的诗句好像还不够多,估计很多同学写作文时都会有“诗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B卷第2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

美国篮球运动员科比•布莱恩特曾经率领湖人队获得了NBA总决赛第二名的好成绩。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比说:“获得第二名,只能说明你是头号输家。我要做最好的,没有其他选择。”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怎么看待第二名?你有没有过获得第二名的经历?请围绕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这个题目的内容范围本来是很宽的。既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主题既可以大,也可以小。

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辨,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围绕第二名到底算成功还是失败来展开。有的人认为只有成为第一,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第二名虽然超过了很多人,但仍然是失败者,某种意义上甚至是“最大的失败者”。这种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在很多领域,竞争都是你死我活的:刘邦第一,就可以置酒未央;项羽第二,就只能自刎乌江。更进一步说,某些情况下真正的成功其实也只有一个,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缺少任何一点,都是彻底的失败。比如发射卫星,所有零件都完美运转,才能得到一个成功,任何一个小零件的失效,得到的结果就不是第二,而是彻底的失败。

然而,人世间的事情通常并不全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往往允许存在模糊地带,就算是最最精密的科学仪器,也会有一定的误差存在,即便只是毫米级、微米级的,但总

更多阅读
  • 吴思敬:少年情怀总是诗..

    2024-01-22

    2024年新年伊始,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南方的两家出版社一下子推出了谢冕先生的两部诗文集《昨夜闲潭梦落花》和《.. 查看详情
  • 吴思敬:谈邵洵美的诗

    2024-01-05

    在中国新诗史上,邵洵美是一位独具特色,但又饱受争议的诗人。邵洵美的诗歌属于特定时代、 特定阶层的文人写作,.. 查看详情
  • 黄发有:从史料中寻找并发现历史..

    2022-11-30

    秀涛的学术路子走得沉稳而端正。相信他在不断反思自己的基础上,会继续拓展,勇于探索,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查看详情
  • 毕飞宇:关于乡土文学的一点浅见..

    2022-11-17

    从我写作的第一天起,我的写作就出现了“对半分”的局面,一部分和城市有关,另一部分则专注于乡村。这不是什么宏.. 查看详情